微囊藻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有哪些?
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类化合物,是分布很广的肝脏毒素。主要由淡水藻类铜绿微囊藻产生。它有相当大的稳定性。它能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是肝脏肿瘤的强启动子。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水体富营养化,特别是内陆湖泊和缓流河流。如何有效地控制蓝藻的生长和囊藻毒素的释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该囊藻毒素的转移是通过水生食物链进行的,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微囊藻毒素对人体都有哪些危害?
1、肝毒性
囊藻毒素具有明显的器官选择性。首先是对人体肝脏的毒性。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当地饮用水中胱氨酸含量与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高度相关。
2、神经毒性
囊藻毒素的神经毒性已在大量对大鼠、线虫和鱼类的研究中发现。囊藻毒素通过影响脑组织中与细胞骨架、能量代谢、信号转导和氧化应激有关的蛋白质表达,损害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引起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3、生殖毒性
大量动物实验表明,囊藻毒素具有显着的生殖毒性和胚胎毒性。例如,30天低剂量MC-LR暴露后,雄性鱼的睾丸受到损害,雌性鱼的卵巢也受到明显影响,尤其是性腺组织萎缩,卵黄含量降低。在斑马鱼实验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结果。慢性和急性暴露试验表明,囊藻毒素对斑马鱼的生殖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根据对铜绿青冈的野外调查,性腺是囊虫病除肝脏外的第二靶器官,可由母体传给后代,对后代的发育不利。除了性腺和性腺激素对下丘脑的直接毒性外,已经证明了性腺轴的毒性作用。
4、肾毒性
肾脏是囊藻毒素中毒的另一个重要靶器官。野外和实验室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许多生活在微囊藻暴发水体中的鱼类表现出肾小管、肾小球细胞坏死、溶酶体增生、核固缩等变性疾病。体外灌注实验还表明,囊藻毒素能改变肾血管阻力、肾小球滤过率和灌注压等一系列功能指标。这些现象表明,在囊藻毒素的毒性作用下,肾细胞开始出现自噬、凋亡甚至坏死。
5、其他毒性
除了具有较强的肝肾毒性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CS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和免疫毒性。毒素可以通过破坏DNA、染色体和基因来损害机体。目前,免疫毒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免疫细胞核内免疫分子的影响上。动物实验表明,微囊藻毒素对小鼠免疫系统有多方面、多水平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