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分布很广的一些赤潮生物可以分泌
腹泻性贝类毒素,这种毒素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并在贝类体内积累。如果误食了这些贝类,就会引起中毒。中毒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所以又称为腹泻性贝类中毒。因为腹泻性贝类中毒与贝类生长环境中生长的浮游生物有关,特别与赤潮生物鳍藻有关,在赤潮区水体生长的贝类很容易积累腹泻性贝类毒素。在日本和欧洲发生过多次食用贝类中毒事件,主要中毒症状除腹泻、呕吐外,还伴随有恶心、腹痛、头痛。中毒者的潜伏期,根据食用有毒贝类量的多少有所差异。有的不足30min,有的长达14h,中毒者一般在48h内恢复健康。
检测方法
因为DSP是一种潜在的毒物,在贝类中含量很少,因此测定方法需要十分灵敏可靠.在大多数可疑贝样中OA是DSP的主要成分,所以检测方法也主要集中在OA上.主要的检测方法有: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小白鼠生物试验法、免疫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小白鼠分析法
小白鼠分析法由Yasumoto 等人建立,是美国*分析化学师协会(AOAC)使用的标准方法,运用非常广泛,其测量单位是鼠单位(MU)。先提取、分离出样品中的DSP,用1%的吐温-60 生理盐水溶解。然后腹腔注射小白鼠,观察小白鼠存活情况,计算毒力。 具体检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出口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SN0294)。中国的商检系统即使用此方法。
免疫法
免疫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确定毒素类型及含量,包括ELISA、RIA、EIA及S-PIA法等。其中ELISA法中所采用的抗体仅与DTX-1和OA反应,不与其他毒物反应,因此专一性较强,而且灵敏度可达10-9。用于毒素检测的免疫法为生物体外测试法,其敏感性要比相应的小白鼠生物法或HPLC法高得多,检测级可以达到μg级。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FLC法的基本原理是:毒素分子上的羧基官能团与某些荧光物质反应,生成的荧光性物质经反相色谱分离后在FLD检测器上响应。现今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中应用荧光标记试剂有:9-亚甲基氮ADAM[5]、AE-OTF、4-溴甲基-7-甲氧工香豆素和1-溴乙酰芘等。其中HPLC-FLD灵敏度、准确性都*,是比较完善的常规分析技术。但由于荧光标记试剂ADAM极不稳定,所以这些方法难以加以推广。
毛细管电泳法
N.Bouaicha首先用毛细管胶束电动电泳,紫外检测器检测贻贝中的OA与DTX-2,但由于缓冲液等问题,效果不是十分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