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神经性贝类毒素的那点知识!
神经性贝类毒素简称NSP,它主要由裸子鞭毛虫分泌的短裸甲藻引起。该毒素又可分成A、B、C、D、E五种类型,用BVTX表示(pbtx-l、pbtx-2、pbtx-3、pbtx-4、pbtx-5)。其中,bvtxb很为常见。Bvtxb由11个碳氧杂环系统原子组成,两端为不饱和内酯和不饱和醛。毒素污染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巨蛎和帘蛤。
(1)毒素的来源与分布
贝类毒素的发生与海洋赤潮有关,而短尾甲藻的发现就是神经海鞘毒素产生的原因。近50年来,人们共观测到42次赤潮。短裸鞭毛虫能在细胞溶解和死亡过程中释放出一组有毒的裸鞭毛虫。它属于一种神经毒素。高浓度的裸子鞭毛虫容易造成大量鱼类死亡。短裸藻赤潮区贝类富含短裸藻毒素。一旦人们食用这些贝类,就会引起以神经毒性症状为特征的食物中毒。当一些敏感人群吸入赤潮区含有有毒藻类的空气雾时,还会引起哮喘、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赤潮消失后,毒素将从贝类中慢慢净化。
(2)毒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目前,从短裸藻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出13种神经性贝类毒素。测定了11种组分的化学结构。根据各组分的碳骨架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由11个熔融醚环组成的梯形结构,包括短裸藻2号、短裸藻3号、短裸藻5号、短裸藻6号、短裸藻8号Stx-9(pbtx-2、pbtx-3、pbtx-5、pbtx-6、pbtx-8、pbtx-9);⑦ 10个熔融环,包括Stx-1、Stx-7、Stx-10(pbtx-1、pbtx-7、pbtx-10);③其他组分,包括gb-4、PB-1。NSP不含氮,高脂溶性。
(3)毒素的传播途径
贝类毒素对人体的毒性较低,对小鼠的LD50为50ug/kg。目前,上常用的食品安全标准(生鲜、冷冻或罐装牡蛎、蛤蜊和贻贝食品)是80微克(或相当于100克)贝类鲜肉,相当于20标准亩/100克贝类鲜肉。神经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有两种途径:一是食用短裸藻污染的贝类引起神经毒性和消化道症状;二是人体呼吸或接触含有短裸藻细胞或其代谢产物的海洋气溶胶颗粒物引起的呼吸道中毒和皮肤刺激。
(4)毒素对动物的影响
神经性贝类毒素是一种相对较弱的毒素,但它也能使人的口、唇、指尖麻木,引起供应失调,脉搏减慢,感觉冷热,瞳孔散大,轻度腹泻,2天左右恢复,很少致死。中毒症状与慈家相似,L4州无死亡报告。海雾中的BTX很容易刺激沿海地区的人的眼睛和喉咙。当人们吸入含有其毒素的雾气时,还会引起哮喘、咳嗽、呼吸困难等中毒症状,潜伏期为1-3小时。短裸甲藻赤潮期间,一些人在海滨(岸边)行走时会出现呼吸障碍和皮肤刺激。在水域游泳或冲浪的人可能会受到眼睛和皮肤的刺激,有些人还可能患有红眼病和疥疮。同样在短裸甲藻赤潮期间,有时还会造成鱼、鸟和无脊椎动物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