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性贝类毒素试剂检测原理
测定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微孔板包被有针对腹泻性毒素(DSP)抗体的捕捉抗体,加入标准或样品溶液及腹泻性毒素(DSP)酶标记物,游离腹泻性毒素(DSP)与腹泻性毒素(DSP)酶标记物竞争腹泻性毒素(DSP)抗体,同时腹泻性毒素(DSP)抗体与捕捉抗体连接。没有结合的酶标记物在洗涤步骤中被除去。将底物和发色剂加入到孔中并且孵育。结合的酶标记物将无色的发色剂转化为蓝色的产物。加入反应停止液后使颜色改变。在450nm测量,吸光度与样品中的浓度成反比。
我国常见的贝毒主要有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两类,形成的机理和途径主要是贝类通过滤食海洋中种类繁多的有毒微藻,经过生物累积和放大,转化为有机毒素,即我们常称的贝毒。在*的进化中,贝类本身对这些藻毒素产生了抗性,而人类一旦误食了含有藻毒素的贝类后,则有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
腹泻性贝类毒素主要是由鳍藻属和原甲藻属的有毒藻产生的毒素。中毒症状主要为腹泻及呕吐,伴有恶心与肠胃绞痛等类似急性肠胃炎的现象。一般在食用含腹泻性贝毒海产品后数小时出现症状,严重者食后30分钟出现,约3小时后可恢复正常。腹泻性贝毒不是一种可致命的毒素,通常只引起轻微的胃肠疾病,而症状也会很快消失,没有强烈的急性毒性。